涕泗


拼音tì sì
注音ㄊ一ˋ ㄙˋ

涕泗

词语解释

涕泗[ tì sì ]

⒈  眼泪和鼻涕。

⒉  涕泪俱下,哭泣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眼泪和鼻涕。参见“涕泗滂沱”。

三国 魏 阮籍 《咏怀》之六二:“齐景 升丘山,涕泗纷交流。”
《南史·萧钧传》:“﹝ 萧钧 ﹞年七岁,出继 衡阳元王,见 高帝,未拜,便涕泗横流。”
明 孙梅锡 《琴心记·赍金买赋》:“徘徊倚袖,涕泗沾衣,梦到君傍,可怪鸡鸣惊唤予。”
清 罗有高 《邓先生墓表》:“﹝先生﹞年十七,得 宋 五子书读之,涕泗被面下曰:‘嗟夫!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。’”

⒉  涕泪俱下,哭泣。

汉 扬雄 《元后诔》:“新室文母太后 崩,天下哀痛,号哭涕泗。”
宋 苏轼 《白帝庙》诗:“迟回问风俗,涕泗閔兴衰。”
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四:“向士肃 出外拜客……遇箇妇人,鬢髮蓬鬆,涕泗而来。”
清 王士禛 《池北偶谈·谈献二·事叔至孝》:“﹝ 施愚山 ﹞辛亥客都门,每忆叔,輒涕泗。”

国语辞典

涕泗[ tì sì ]

⒈  眼泪和鼻涕。三国魏·阮籍〈咏怀诗〉八二首之三二:「齐景升牛山,涕泗纷交流。」唐·杜甫〈登岳阳楼〉诗:「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」也作「涕洟」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涕泗"的意思解释、涕泗是什么意思由奇书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近音词、同音词


词语组词

造句


1.噩耗传来,母亲心中充满悲痛,不觉涕泗纵横。

2.送一贞去医院的时候,她还又哭又闹,一会儿放声大笑,一会儿惊声尖叫,一会儿涕泗横流。

3.唯有宋先哲,初始提审时仍涕泗交流,为大侄子宋保东痛哭哀哉,后在审讯中又极力狡辩,自称冤枉。

4.她一句话也不说,始终保持着缄默,任由眼泪肆无忌惮的泛滥,声音抽抽噎噎,并非涕泗交流,哭天抢地。

5.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
6.回想起四十年前的生离死别,老人仍旧十分悲伤,禁不住涕泗滂沱。

7.只见他脸色苍白,涕泗交流,身体发抖,好像丢了三魂失了七魄。

8.表情沮丧,涕泗交颐,“报警好,快点让条子抓我,回监狱更好,呜呜……,省着一个人在外边遭罪,呜呜……